道路交通建设
- 城乡建设
- 2016-06-21 10:22:15
- 来源:admin
灵寿县一条线,依太行山支脉走向地型自西北倾向东南,依次为山区、丘陵、平原,西北—东南方向纵长近百公里,西南—东北方向横宽不足20公里。县城平原一带海拔110米左右,西北部山区高程平均800米,最高达1945.6米。起初,县内交通仅靠1950年修建的一条省级简易公路(断头)—正南路爬上爬下,十分不便,20世纪70年代以后,国家战备与建设的需要,先后在灵寿境内修起京赞路(原名京获路,省道,1969年起修)、锡海路(即G207国道,1970年起修)、宝平路(原名沙东路,省道,1985年起修),三条公路均横向贯穿灵寿,但在境内线路都比较短(京赞16.7公里、锡海27公里、宝平20.5公里),其承运作用远非正南公路。正南公路经过近年的不断拓修,已达98.948(其中重复G207线5.75公里)公里,而且告别了断头历史,成为贯通冀晋的重要通道。京赞路1996年至2000年改建为山岭重丘区二级公路,锡海路2001年改建为山岭重丘区三级公路,2001年至2002年宝平路改建为山岭重丘二级路,通车能力大幅度提升。
1985年以前,全县仅有一条县级公路—灵(寿)塔(上)公路,长18.5公里。乡、村道路除14.4公里(1979—1985年修建)等外沥青路面公路外,其余全部为等外土路,路面坑槽、龟裂、路基沉陷等病害突出,公路排水不畅,雨雪天气,积水漫路,泥泞不堪,行车困难。公路通行能力严重不足,交通闭塞,成为制约灵寿经济发展的瓶颈。
“要想富,先修路”,“公路通,百业兴”,成为县、乡、村领导进行经济建设的共识和广大群众的呼声。公路要发展,资金是关键。公路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,筹集到足够的资金是公路建设的前提条件。交通局领导班子上下跑办,积极争取建设资金。
1985年—1995十年间公路建设资金实行统筹统支的计划经济,省交通厅投资重点在高速公路和国省重点干线公路,对地方道路投资有限,县政府财政困难,投入少,公路建设资金紧缺,修建的公路路面窄、标准低。
1996年以后,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,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构已初步形成,公路行业的投资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变型,公路建设进入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。县领导把公路交通建设列为重点发展行业之一,对交通工作高看一眼,厚爱一层,不断压担子,给政策,抓协调,全面加大领导和支持力度。公路建设由部门行为、行业行为转变为政府行为、社会行为、群众行为。计委、公安、土地、环保、财政、物价、税务、金融、水利、电力、邮电、宣传、新闻等部门大力支持和帮助。政策倾斜,允许贷款修路、合资修路、股份制修路、外商独资修路等,《公路法》以立法的形式规定了几个方面的筹资渠道。国家增加了对基础建设的投入,引导外资投向基础设施产业,省交通厅投资重点由高速公路、国省干线公路逐步向地方道路转移。金融机构籍以支配的放贷资金进一步加强,对公路建设投资普遍看好,明显倾斜。广大群众想修路、盼修路、急修路,想大局、顾大局、为大局,以战争年代支前的精神支持交通事业的发展,在征地拆迁等方面,大力支持公路建设,沿途群众舍小家顾大家的许多事迹催人泪下。交通局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遇,上下齐心想办法,开拓渠道,争项目、争资金,公路建设投资大幅度增长。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后,党和国家一系列惠民政策的出台,加大了农村公路建设的投入,县局抓住机遇,积极谋划,奋战在第一线的施工人员夜以继日,奋力拼搏,战严寒,斗酷暑,紧张施工,使灵寿的公路通便达到了前所未有。到2005年底,县内有国道1条,省道3条,县道5条,乡道29条,村道238条。总通车里程达903.236公里,一个纵横交错,干支结合,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基本形成。